中国小孩健康心理咨询,中国儿童心理健康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国小孩健康心理咨询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中国小孩健康心理咨询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心理咨询的主要对象有哪些?
心理咨询的主要对象可分为三大类:
1、精神正常,但遇到了与心理有关的现实问题并请求帮助的人群。
2、精神正常,但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并请求帮助的人群。
3、特殊对象,即临床治愈的精神疾病患者。 其中,心理咨询最一般、最主要的对象,是健康人群,或者是存在心理问题的亚健康人群,而不是人们常误会的“病态人群”,病态人群例如躁狂、精神分裂症等患者是精神科医生的工作对象。
心理和身体一样,没有绝对的健康,为什么有些人不愿主动心理咨询?
在中国,心理咨询被误解的很深,许多人把找心理咨询师看成是一种病态的表现。当有人提到要去做心理治疗时,多数人的反应就是:这个人的心理一定是有问题了。去找心理咨询师是一件不愿让他人知道的事。
那么什么样的人需要心理咨询呢,两种人需要心理治疗。第一种是需要让自己紧绷起来的人,第二种是需要让自己放松下来的人。在寻求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会帮助求助者找回自己需要的心灵平衡点,协助求助者发现心理失调的问题所在,并找出解决的方法。
我们一生都会致力于追求快乐、渴望着健康、祈求自己能够长寿。人们都清楚我们的身体会生病,但是很多人却忽视:我们的心理也一样会生病。
有谁敢说自己在一生中身体都不会生病呢?生理疾病大家都看得见,所以说一旦有心理疾病,则更加可怕,因为你自己不知道,不知不觉中我们伤害了好多人,做错了好多事。
1、心理问题比较隐蔽,有些人自己也没有病识感。
2、传统观念中容易把心理问题当成精神疾病。
4、很多心理问题没法用统一逻辑去处理,所以找到合适的医生,以及医生能准确判断问题,就成了一个相对依赖概率的事情,这也会导致大家信心不足。
我相信很多人有需求,但却不愿主动做心理咨询,其中的原因一定是多方面的。
在这里,我想试着结合心理咨询职业发展历史的简述和职业的一些特殊性对提出的问题做个浅析。
1、国外
“据文献记载,心理咨询起源于1896年诞生的《临床心理学》”。
美国心理学家赖特纳·韦特默在19世纪末提出了“临床心理学”的概念,并且以临床心理学家的立场,在解决儿童行为问题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在20世纪40年代以后,心理咨询这门学科获得了非常快的发展。
1953年,美国心理学会咨询心理分会规定了正式心理咨询专家的培养标准。
1955年,美国心理学会才开始正式颁发心理咨询专家执照。
这就涉及到心理疾病病耻感的问题。
当谈到心理咨询或者心理疾病,第一个蹦到人脑海中的是什么?通常来说,是“疯子?”“有病?”“要躲得远远的?”这样的词条。
在谈到心理问题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抗拒和不安,并且觉得这些事情都离我们很远。
这是受到长期以来我国医疗体系偏重治疗重型病的影响,使得人们对心理疾病的印象停留在“言语怪异”“行为出格”“疯子”等。
而这样的划分方式,加剧了人对心理疾病的刻板印象。
当人们把自己和心理疾病划分开之后就无形的给了自己一个心理暗示,我是健康的是好的,有心理疾病的都是坏的有毛病的。
但其实很多我们生活中很多司空见惯的“小事”也是“心理问题”,比如睡不着觉、考试焦虑、不善交朋友等等。
心理健康并非仅仅指的是没有心理症状,它更指的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与积极的社会功能。
你认为当今中国大学的心理委员和心理健康课以及心理咨询中心是否鸡肋?
在大学时求学期间,曾代替班级心理委员去参加过心理委员大会(院级别)的,一周两次。主持人每次都很用心的准备了讲解的内容,开始几周都是讲一些干巴巴的内容,发现与参会人员互动少,似乎丧失了***。后面就会去找一些奇葩的心理活动的案例来讨论,一时参会人员热情高涨,效果相当不错。
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弊端,讨论某个案例中的人物心理现象和解决方法时答案趋于单一,案例来源于学生生活实际,解决方法却又脱离于实际,谁叫他的解决方法是对的呢!散会后,要求在班上贯彻会议精神,大多只是流于形式的应付检查。
你想真正的了解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就像一人在背后手中捏着一只蚂蚁问你是死是活一样,很矛盾。其实大多数人都知道自己的内心活动,但要坦露出来就很难,怕被嘲笑担心别人背后指指点点。说实话,我个人不喜欢学院设立的心理咨询中心,尤其是工作人员还是任课教师兼任的情况,看见都尴尬得要死,谁还去咨询;不知你们发现没有,任课教师在讲课时如果需要讲到某个生活中的案例,它都会拿他熟悉的人举例,3班的谁谁谁在什么时候怎么怎么样,然后又让学生去评价怎样的,个人比较反感这种做法。别人能够对你讲的一些话,他是觉得你是可信任的,而且不喜欢你拿去“评价”。
好在学校这几年一直没有出现极端心理问题,学校并不是做得有多好,只是感觉每个人都藏得很深罢了……其实,生活中的很多心里困惑,不是都要解决,都是执念,不愿释怀,时间一长自然什么都忘记了……
“鸡肋”一词用在中国大学的心理建设问题上,很准确很中肯,有其“弃之可惜”的地方,亦有其“食之无味”之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小孩健康心理咨询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小孩健康心理咨询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ptfrtc.com/post/26718.html发布于 2024-05-26